五人墓碑记翻译(文言文助词)

1. 五人墓碑记翻译,文言文助词?

文言文中的助词具体可分为三类,即结构助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

一、结构助词

(一)“之”字短语

所谓“之”字短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之”字用于主谓之间不翻译的情况,即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这话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我想在这里详细说明一下。举出两个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1句重在叙述邹忌貌美的事实,提供一种新的信息。2句是“之”字短语。表述一种情态(一般是大家都知道的),重心在“之”字短语后面的内容,及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很久了。想要人没有迷惑也很困难了。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之”字短语,是句子成分,而非句子。如上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如果去掉“之”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而加上“之”,它就成为全句的宾语了。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之往来”这个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二)“者”字结构

“者”字结构是指:“者”加上动词,表示名词含义的的一种文言现象。“者”字结构中的“者”意思是“……的人(东西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句中“说者”“听者”就是“者”字结构。“说”“听”都是动词,加上者,构成“者”字结构。意即“说话的人”“听话的人”,词性由从动词变为名词性的词组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善术者”指“精通术数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善者”指“好的方面”,“不善者”指“不好的方面”。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可观者”可以观赏的地方。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指过去的时候,即过去。

(三)“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指动词前加“所”字,表示名词含义的文言现象。比如说“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分别“作”“为”“见”“闻”都是动词,前加“所”字后,分别表示“做的事”“见的事(人)”“听到的事”。其中“所”字不翻译,无义。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所不欲”指不愿意做的事情。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咏雪》)

“所似”即象什么东西。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所思”“所忆”都指所想到的东西。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所得”指所得到的土地。

二、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是用来凑足字数,协调韵律,整齐句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类助词。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上面两句中“久之”的“之”是音节助词。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顷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蒲松龄《山市》)

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上面两句中“既而”的“而”是音节助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论文义,俄而雪骤。(刘义庆《咏雪》)

“俄而”中的“而”是音节助词。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已而”中的“而”是音节助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少焉”中的“焉”是音节助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中的“者”是音节助词。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今者”中的“者”是音节助词。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俶尔”中的“尔”是音节助词。

三、语气助词

1.句首语气助词

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

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2.句中语气助词

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

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

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一、句首语气助词

(一)盖

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夫

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书·召诰》:“惟二月既望。(《书·召诰》)

二、句中语气助词

(一)者

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二)也

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三)乎

相当于“于“,表示语气的舒缓。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四)兮

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三、句末语气助词

(一) 表示陈述语气

1.也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解释、肯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曰:“泯然众人矣。”(《方仲永》)

(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

3.焉

今译“呢”。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耳

今译“罢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承天寺夜游》)

5.已

今译“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6.云

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大铁椎转》)(二)表示疑问、反问语气

1.乎

(1)今译“吗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记》)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2)今译“呢”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屈原列传》)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2.邪(耶yē )

(1) 今译“吗”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2)今译“呢”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3.与(欤,yú ,繁体字为“與”及“歟”)

(1)今译“呢”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今译“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曰:“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

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哉

(1)今译“吗”;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疑其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荆轲刺秦王》)

(2)今译“呢”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也

今译“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三)表示推测语气

今译“吧”。

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四)表示感叹语气

1.哉

今译“啊”。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伶官传序》)

2.夫

今译“呀、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也

今译“呀、啊”

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周容《渡者之言》)

4.矣

今译“啦”

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五人墓碑记翻译(文言文助词)

2. 按诛五人的解释?

按诛五人出自明代文学家张溥所写的一篇碑文《五人墓碑记》。

意思是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节选)

明代文学家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 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阳阳,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3. 文言文谋字的意思?

謀 móu

(1) (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2) 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

虑难曰谋。——《说文》

聪作谋。——《书·洪范》

咨难为谋。——《左传·襄公四年》

谁适与谋。——《诗·小雅·苍伯》

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春秋·说题辞》

心思为谋。——《论衡·超奇》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谋诸漆工。——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谋谟殚神(筹谋划策,竭尽全力);不谋而合;合谋(共同策划);谋及庶人(与百姓共商国事);思谋(方言。思索;考虑);谋始(于开始时慎重考虑);谋章(考虑文章的篇章结构)

(3) 计议;商议 [confer;discuss]

谋,议也。——《广雅》

聚室而谋。——《列子·汤问》

又如:谋迹(议其行事);谋阙(商议补救缺失);谋合(合伙同谋)

(4) 图谋;营求 [plot;conspire;seek]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谋论(谋划揣摩);谋断(谋划决断);谋为不轨(图谋不轨);谋首(主谋者);谋犹(计谋。也作谋猷);谋干(谋求;钻营);谋虚逐妄(谋求追逐虚幻不实的东西);谋道(探求事理和道义等)

(5) 咨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诗·小雅》

咨事为谋。——《国语·鲁语》

又如:谋筮(问卜);谋询(咨询);谋龟(问卜)

词性变化

◎ 谋

謀 móu

(1)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韩非子·存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无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

(2) 通“媒”。媒介 [media]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

4. 众不能堪至而扑之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众人再也无法忍受了,于是就把他们扑倒在地。描述的是某个人和事物让大家都非常的厌恶和憎恨的一种场景。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薄凉和内心的无奈,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和基本的道德素养,千万不要去伤害大家的利益和感情。

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这样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支持,才能踏实安稳的生活。

5. 昂字怎么组词?

昂仰、昂扬、昂霄、昂耸、昂爽、昂首、昂黛、昂奋

动词 仰起、高举。 【组词】:「昂首阔步」。宋.苏轼〈和子由次王巩韵〉:「简书见迫身今老,尊酒闻呼首一昂。」

动词 高涨、上扬。《新唐书.卷一零九.崔义玄传》:「俄而物质价踊昂,百贾惊扰。」《聊斋志异.卷四.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形容词 精神气概振奋激扬。 【组词】:「气宇轩昂」。

6.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

文言文阅读之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那就离开吧

(一)而

1.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一般译为“因而”“所以”,也可灵活翻译。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2.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偶尔也做主语,可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何

1.疑问代词

·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翻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做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动词

·通“呵”,呵斥,谴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三)乎

语气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

介词

·相当于“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助词

·用作词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副词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项羽之死》)

·表肯定。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五)其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副词

·表祈使,相当于“可要”“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六)且

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七)若

动词

·可译为“像”“好像”。 上善若水。(《老子》)

代词

·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做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班固《汉书·高帝纪》)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名词

·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助词

·用于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的凭借”“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为

动词,读wéi

·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

·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司马迁《鸿门宴》)

介词,读wèi

·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句末语气词,读wéi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楚辞·渔父》)

(十)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代词

·相当于“之”。可译为“它”“他”等。 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表疑问,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十一)也

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商量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的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

(十二)以

介词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司马光《赤壁之战》)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班固《苏武传》)

·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殽之战》)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者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助词

·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 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范晔《后汉书·皇后纪》)

·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动词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曹丕《与吴质书》)

(十三)因

介词

·依照,根据。 更延英俊,因才授爵。(范晔《后汉书·刘玄列传》)

·依靠,凭借。 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副词

·于是,就。 相如因持璧却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趁着,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动词

·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

·沿袭,继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而君幸于赵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是】

·相当于“于+此”,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意思。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见……于……】

·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十五)与

介词

·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给,替。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

·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动词

·读yǔ,给予。 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

·读yǔ,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读yǔ,对付。 庞暖易与耳。(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读yù,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读yù,称誉。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班固《汉书·翟方进传》)

(十六)则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表已然,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名词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动词

·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则是】

·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

·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袁枚《祭妹文》)

(十七)者

代词

·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等。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可译为“……时候”。 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语气词

·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在前一个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词之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

·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7. 谁可哀者的意思?

问题中的“谁可哀者”一句是介词宾语前置的句式,即“为谁哀者”。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中“谁可哀者”一句,出自于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文中,原文是: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2、问者在引述原文时,误将“为”字录入成了“可”字。

3、“谁为哀者”一句,是一个倒装句,属于其中“介词宾语前置”的类型,即“为谁哀者”。其中“哀”是感到哀痛的意思。

4、这句话可译成:(这是)为什么人感到哀痛?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59)
秃发(什么是结缔组织病)
上一篇 2023年11月10日
长春理工大学是几本(长春理工大学是几本)
下一篇 2023年11月10日

相关推荐

  • 高丘怀宋玉(云雨有几种意思)

    1.云和雨。《诗·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阳”毛传:“山出云雨,以润天下。”唐李绅《南梁行》:“斜阳瞥映浅深树,云雨翻迷崖谷间。”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2023年11月10日
  • 2015年12月29日(怎么看内蒙古一医生长期给同事下药)

    看到这样的事情,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被发现的,做这种事应该是很隐蔽的,所以就特意上网查看了新闻,被发现的过程是这样的:2015年12月29日8时许,张某在其办公室门口发现田继伟将不明物体放入自己饮水杯中。随后,张某多次打开其手机摄像模式,放在办...

    2023年11月14日
  • 陷入(陷入绝望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某个人和事物深深地陷入在泥潭之中,也比喻一个人深陷在困难和陷阱之中。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内心的无奈,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2023年11月19日
  • 乞组词(liao第二声同音字)

    宋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餘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宋吴自牧《梦粱录·西湖》:“增置开湖军兵,差委官吏管领,任责盖造寨屋舟隻,专一撩湖,无致湮塞。”...

    2023年11月22日
  • 依山傍水打一汉字(依山傍水的造句和意思10个字)

    叶适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初九(5月26日)出生在温州瑞安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叶氏祖籍处州(今浙江丽水地区)龙泉县,在叶适的曾祖叶公济时方徙居瑞安。...

    2023年11月24日
  • 无法自拔的意思(深陷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对一件事或人沉迷到无药可救,无法自拔。比喻已经到了不可以挽救的地步。无法自拔:拔,摆脱。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2023年11月27日
  • 搓捻的拼音怎么写(捻一纸素净)

    捻一纸素净的读音为niǎnyīzhǐsùjìng。1.这个词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述了大自然的清新美景,表现了作者的感情。2.在汉字中,“捻”这个字音为niǎn。而“一纸素净”则形容纸张洁白无瑕,整体读音为sùjìng。...

    2023年11月30日
  • invitations(invitation的动词)

    invitation是一个英文单词,作为名词基本含义为邀请;获得邀请;请柬;请帖;复数:invitations;invitation的动词是invite。...

    2023年12月02日
  • 新鲜的反义词(盛开完整成熟新鲜的反义词)

    当新鲜用于质量新鲜时,其反义词是腐烂;用于物品新旧时,其反义词是陈旧;用于物品罕见时,其反义词是常见...

    2023年12月04日
  • chifeng(赤峰作为内蒙人口第一大市)

    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城市不假,没能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第一,首先则是因为赤峰并非首府城市,也不是资源丰富如鄂尔多斯、包头等类型城市。赤峰原是热河省中心城市,如今被定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副中心城市。赤峰市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超过了部分省级行政...

    2023年12月08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