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怎么读(鄱氏怎么念)

1. 鄱怎么读,鄱氏怎么念?

pó shì

“鄱”,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pó,最早见于金文时代。“鄱”的基本含义为〔鄱阳湖〕湖名,在中国江西省。

“鄱”,初见于金文时代,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说文中发现,“鄱”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鄱怎么读(鄱氏怎么念)

2. 你对司马迁历史巨著史记中掺杂大量他个人大量观点的行为怎么看?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些学者提出疑问,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掺杂了这么多的个人感情在里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西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当时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生,从此他提起笔树立了忠臣义士的形象,造出了魑魅魍魉的原形……终于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著成。

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在史书中虽掺杂了大量的个人观点,但是,却不影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反而增添了书中的文学色彩,在保证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又开创了故事的抒情性。

而今,我们读之此书,不再枯燥乏味,在正确学习了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可读性,有何不好呢?

谢谢猴哥邀请、赏识!

3. 鄱读什么音?

薛,多用于姓氏。

读音是xue,一声。彭,读音是《朋》,二声。鄱阳湖,鄱,读音是《坡》一声。

4. 是如何开展田野调查的?

感谢小秘书邀请。

司马迁写《史记》,不仅饱览天下典籍,还花很多时间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堪称治史和治学的典范,写就了全世界为之赞叹的史学和文学巨著。

一,司马迁祖上的重黎氏,曾为颛顼帝的史官,世代相袭。至周初,因有先祖官至司马,赐司马为姓。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朝任太史令。渊源的家学,使司马迁从小得以深受熏陶;他本人从小聪慧,且得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耳提面命的指点,加之读遍皇家馆藏的“石室金匮之书”,使之对文献典籍了然于胸。但是,司马迁仍然游历天下,做了大量“田野调查”,把了解到的实情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使《史记》的真实和准确度大大提高。 二,上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了以地下材料印证传世文献的“二重证据法”,后来被学界奉为圭臬;上世纪末,饶宗颐等又提出加上民俗、民族调查资料的“三重证据法”,亦得到广泛赞成。其实,这两种方法,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已早已运用了。司马迁的“田野调查”,大规模的有三次——青年时期对江南的考察;入仕任郎中至太史令期间,多次随从汉武帝巡行天下过程中的考察;奉使出行,对巴蜀、云贵等西南地区的考察。除此之外,司马迁还有不少零星短期的考察。 (司马迁“田野调查”路线图)

三,关于这些考察,用现在的语言描述,就是司马迁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他在《报任安书》里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就是更多地了解实情,以便能够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所以,他年刚“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后来又周游河洛,东游泰山,西登崆峒,北出萧关,放马秦中。出使西南,使他对少数民族历史有了直接了解,这是《史记》能有《西南夷列传》的重要条件。 四,司马迁自己说到了“田野调查”对他写《史记》的重大帮助。《五帝本纪》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周本纪》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孟尝君列传赞》曰:“吾尝过薛, 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魏世家赞》言:“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孔子世家赞》载:“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淮阴侯列传赞》云:“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在“田野调查”中,既印证了不少文献记载,也更正了许多不实之传。因此,两千年来的绝大部分学者才会认为,“《史记》 一书的历史真实可靠性实非一般坐拥书城而成的史书所能比拟”。 五,司马迁的《史记》不是没有不足,后人公认的有两个——一是秦始皇焚书,大量的古代典籍被烧掉了,特别是三代的资料极其匮乏,使司马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他受到老师董仲舒的影响,过于看重“六经”,“正统”观点对《史记》成书有一定影响。但是,这种“白璧微瑕”并不影响这部著作的伟大。要知道,司马迁并非受命撰史,而是出于祖上史官独立立场写《史记》,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正因为这部煌煌巨著的影响力,东汉即已逐渐形成“史记学”。在国外,《史记》影响同样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史记记载3000多年历史,“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也包括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书,记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及社会经济生活;表,则通络史事。《史记》写历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及史学上都有很高地位。历代考订《史记)的著作繁多”。与司马迁时代差不多的,西方,主要是古希腊和罗马,也有一些伟大的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波利比奥斯、萨卢斯特、李维、塔西陀等等,他们的著作,记载的历史多则百多年少则几十年,或者是宫廷史或者是战争史,确实是无法与《史记》相媲美的。 令人不解的是,个别国人,说起司马迁一副不屑的口气。这不仅可笑,也很可悲。书没看几本,字不识几个,竟还口出狂言,不大好吧。比如,说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难道不知道《史记》里的《五帝纪》及武帝天汉以后史事缺佚,都是由汉代褚少孙所补的吗?《史记》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世界上尚且如此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点尊崇先贤的敬畏之心也没有,这好么?

5. 那现在让他和世界拳王打有没有能打过他的?

吳京一人可矣

6. 如何评价史记这本书?

在简陋的书房里,在如豆的油灯下,太史公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历时十四年之久,一部情牵两代人,五百多万字的鸿篇巨作终于得以完成。

这部书就叫做《史记》。

究竟该如何评价这部书呢?

一、名家评价

既然说到评价,且先看看熟读此书的名家们的高论。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明代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司马迁也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当然,还有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等文化大师,都对《史记》做过高度评价。

即便没有读过这部书,我们单从后人对《史记》的推崇程度来看,这部书肯定不负“巨作”之名。想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末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不二之选。

二、具体评价

如何具体地去评价这部书,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何为纪传体通史?简言之,就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以记人述事为主要内容,而且贯通多年,多个朝代的历史著作。

《史记》在综合先秦各体史书的基础上,集“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为一,内容更是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文化、典章等诸多方面,可谓全面,广泛。

从司马迁讲述的精彩故事,描述的鲜活人物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清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脉络,是研究史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王朝兴衰,看十二本纪;研究各家诸侯,看三十世家;了解人物事迹,看七十列传;十表,罗列人事系年表谱;八书,则综述各种制度。

2、“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是“良史”。这部书从始至终都洋溢着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在本书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在司马迁的记述中,都被摘下了华美的面罩,都被拂去了神圣的光环,都被还原成了本来的面目。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这也是一部“良史”应该做到和坚持的。

司马迁忍辱著书,冷静刻画世间百相,实际也是寄托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3、以人为本

大部分史书,或以事件,或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载历史。而《史记》则不同,它是第一本以人为本来记载历史的史书。

《史记》当中,为人物作传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不仅刻画人物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还用心挖掘为什么这样做;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存在,如何生活,还探讨人物的命运究竟是被什么决定的。深邃意蕴的叙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史记》形成一种雄深雅健的独特风格。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

尤其在一些优秀的人物传记中,太史公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品格和思想,渗透着他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史记》中,记录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士农工商等四千多个人物,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艺术,可以说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乃至散文、小说、戏剧等塑造人物的典范之作——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的细节描写,个性化的的语言表述,精彩到位的议论,把一个个人物刻画的形象丰满,且个性鲜明。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等。

4、叙事方法独特

《史记》体大思精,叙事方法独特:对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详写。而对于结果,又常常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笔法纵横老练,体现出他非凡的驾驭文本的能力。

同时,在叙事中,作者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多种笔法,再加上“互现法”的巧妙运用,使宏大和细小有机融合,功力展现充分。

这些特点,在《秦始皇本纪》、《赵世家》、《淮阴侯列传》中都有所体现。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后来,这部书被定名为《史记》,他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四、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为中国史书的典范,“二十五史”之首,难怪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愿我们都能读懂《史记》,读懂司马迁!

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7. 鄱阳湖长胖近千平方公里?

鄱阳湖是个神奇的湖泊,会随着季节变化而不断减肥或者发福,但鄱阳湖面积急速增长扩容的时候也意味着江西人民要忙着抗洪救灾了。

鄱阳湖,这个鄱字怎么读?

鄱阳湖名气很大,但是鄱阳的鄱字很多人念不对,到底是念po 还是 bo 呢?

鄱阳湖边有个鄱阳县,是江西省人口最多的县之一,夹在景德镇和九江之间,但却受上饶市管辖。

颇有争议的中国第一淡水湖,有关鄱阳湖的夏季和冬季,不同的季节给鄱阳湖带来极大的变化

说起谁是中国最大的湖泊或者最大的咸水湖,没有任何争议,都很明确的指向青海湖,这些年来,青海湖的热度也是不断上升,围绕着青海湖的青甘大环线这几年是相当热门的旅游线路。

但论及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可就很有些口水仗可打了。早些年公认的中国三大淡水湖是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但随着八百里洞庭面积的萎缩,近些年鄱阳湖被视为中国第一淡水湖,但这并不能服众。关键就在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面积都有很大的波动, 相对鄱阳湖面积的波动,洞庭湖湖面面积变化更小,能长期稳定在2500平方公里之上。

鄱阳湖的湖面面积波动之大超乎想象,鄱阳湖在20米高水位的时候面积能超过4100平方千米,而在12米低水位的时候湖面积仅500平方千米, 500平方公里刚刚能进入中国十大淡水湖的行列。

鄱阳湖的变化极其明显,但为什么一到冬季湖面就缩小,一到夏季湖面就暴涨上千平方公里呢?上千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唐朝以后就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为了生存围湖造田增加耕作面积是持续了千年的活动,云梦大泽和彭蠡泽的消失也印证了这一点,洞庭湖和鄱阳湖周边的居民更是延续了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依水而居依水而作是湖边人民生活的常态,现在鄱阳湖周边有600多万亩良田是原来的湖面。

泥沙的逐年淤积,使得湖底不断抬高,鄱阳湖蓄水容积也就不断变小。

无论是围湖造田使得湖面积变小还是泥沙淤积使得湖底抬高,两者共同作用之下导致鄱阳湖蓄水容积的急剧变小,是不争的事实。

地形叠加季节的影响

江西省四周都是山,就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唯独北向有出头通向长江,鄱阳湖汇集了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河流的水量,夏季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最充沛的季节,这就导致了这个时节所有的水都一股脑的涌入鄱阳湖。

叠加长江上游的巨大流量,鄱阳湖水很难进入长江。夏季的鄱阳湖就犹如一只貔貅,只吃不拉,不堪重负的鄱阳湖自然水位急剧上升。

作为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在雨季爆长上千平方千米就很好理解了。按江西当地人的说法,鄱阳湖就是“枯季一根线、丰季水一遍”,在这里能看到烟波浩渺,同样也能体验到广阔的鄱阳湖大草原。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84)
升旗仪式程序(天安门看升旗有些什么程序)
上一篇 2023年12月04日
长春理工大学是几本(长春理工大学是几本)
下一篇 2023年12月04日

相关推荐

  • 埃菲尔铁塔在哪(杭州埃菲尔铁塔在什么位置)

    比萨斜塔位于托斯卡纳大区比萨市,始建于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比萨斜塔因为倾斜而闻名,其实是比萨大教堂的一座钟楼,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在建造初期就发现倾斜,然而历经800多年不倒塌,比萨斜塔堪称奇迹。现在的比萨斜塔成了知名的旅游景区...

    2023年11月09日
  • 海口天空(海南岛到大陆交通方式)

    首先海南与广东相隔一条琼州海峡,目前因为各种原因计划建设跨海大桥给推迟。所以海南通往内陆交通分别有飞机和轮渡。...

    2023年11月10日
  • 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如何评价演员秦昊)

    秦昊这个演员并不好评叙,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演员,是一个演技精湛有点儿清高的文艺片男演员,很多人知道秦昊,更多的是通过他的妻子伊能静,俩个看似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却不顾世俗的演光,牵手走进了婚烟,他们二个人的婚烟被煤体曝光最多的就是:秦昊冷脸、伊能...

    2023年11月10日
  • 深情厚谊的意思(深情厚意还是深情厚谊)

    深情厚谊,谓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深情,谓感情深沉。或指隐藏很深的真情。或指深厚的感情。厚谊,深厚的情谊。谊,友情,友好关系。...

    2023年11月10日
  • 大大小小(大大小小多多少少这样的词语)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圆圆满满,圆圆滚滚,高高兴兴,高高大大,大大咧咧,随随便便,热热闹闹,热热乎乎,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家家户户,乐乐呵呵…这类词语非常多,都是AABB式的,运用重叠的两个字组成四个字词语,加重所要表达的词意。...

    2023年11月11日
  • 石榴 郭沫若(争奇斗艳的近义词)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历史上蚌埠出现过很多名人,他们文韬武略,名扬四方。...

    2023年11月22日
  •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是先写哪首诗的)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创作于中唐时期,是李绅的代表作。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有学者认...

    2023年11月24日
  • 罗隐(唐罗隐古诗的意思)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作者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这可能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2023年11月27日
  • 提纲是什么(那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我记事作文提纲)

    然后中间部分详细叙述这件事的经过,在叙事过程中说一下,自己在这件事之前是什么样子,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样子。...

    2023年11月28日
  • 大学之道原文(三纲领八条目是传统大学之道)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023年12月05日
返回顶部